No student devices needed. Know more
20 questions
在《師說》中,韓愈認為師生的關係應是怎樣的?以下哪一個句子能說明他的看法?
(A)生乎吾前,其聞道也,固先乎吾,吾從而師之。
(B)弟子不必不如師,師不必賢於弟子。
(C)惑而不從師,其為惑也終不解矣。
(D)聖人無常師。
關於唐宋時期的古文運動,下列何者有誤?
初唐時陳子昂提倡復古,為古文運動先驅之一
中唐時韓愈因理論和作品並美,又有眾多門生及同道幫助,古文運動蔚為一時風氣
「文以載道」可代表韓愈的文學觀,故韓愈十分排斥佛、老思想
韓愈倡導古文,以先秦、兩漢之散文取代六朝的駢文,故寫作文章時均排除駢偶句式
下列文句「齒」、「恥」二字使用完全正確的是:
(A)扶老濟貧是公民應盡的社會義務,捐款這小事不足掛「恥」
(B)前輩對後進無私的付出與提攜,令晚輩沒「恥」難忘
(C)社會上欺善怕惡的行為最令人不「齒」
(D)為人處事應抱持著不「齒」相師的態度虛心求教,始能精進德業
〈師說〉:「師不必賢於弟子」、「郯子之徒,其賢不及孔子」,以上二「賢」字:
(A)皆「賢達」之意
(B)前者為「賢明、高明」,為形容詞;後者指「聰明才智」,為名詞
(C)前者指「才德」;後者作「勝」字解
(D)皆是形容詞
伊林一向尊敬老師,教師節前夕寫了一封信給恩師,沒想到出現了不少錯字,請幫她挑出沒有錯誤的句子:
(A)老師投入杏壇,春風化雨、擢育菁莪,已界滿二十年,熱忱依舊,真令人配服
(B)聽說您今年榮獲師擇獎,真可說是實至名歸
(C)記得您教導我們時,總是有教無累,始終競競業業
(D)可惜言者諄諄,聽者藐藐,冥頑不靈的我們,常讓您失望
下列文句中的「於」字,與「而恥學於師」的「於」意義相同的是:
(A)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「於」吾乎
(B)請學「於」余
(C)愚人之所以為愚,其皆出「於」此乎
(D)師不必賢「於」弟子
下列選項中,與〈師說〉:「吾師道也,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」的「師」字同義的是:
(A)「師」法自然
(B)前事之不忘,後事之「師」
(C)「師」出無名
(D)班「師」回朝
以下各句「 」中的詞語,用法正確的是:
(A)小李古道熱腸,對於幫助別人的事,他一向「當仁不讓」,從不落人後
(B)小李寫信給老師,在稱謂下宜用「青鑒」二字
(C)前線軍情緊急,後方卻「弦歌不輟」、紙醉金迷,怎麼可能打勝仗
(D)林老師終身奉獻於教育,栽培出許多人才,是「杏林之光」
(甲)北面執經(乙)橘井生春(丙)絳帳授徒(丁)程門立雪(戊)桃李成蹊(己)時雨春風。上列詞語中,與教育相關的選項是:
(A)(甲)(乙)(丁)(戊)
(B)(甲)(丙)(丁)(己)
(C)(乙)(丙)(戊)(己)
(D)(乙)(丙)(丁)(己)
下列文句「 」內的詞語,其意義和現今慣用詞語相同的選項是:
(A)「小學」而大遺,吾未見其明也
(B)大江東去,浪淘盡,千古「風流」人物
(C)「青春」作伴好還鄉
(D)舊時王謝堂前燕,飛入「尋常」百姓家
下列關於〈師說〉章法與內容的說明,敘述完全正確的選項是
(A)全文以「學」字貫串,闡明「學必有師」之道理
(B)文章以開門見山法破題,說明本文撰寫動機
(C)文中舉孔子學無常師為例,呼應前文「道之所存,師之所存」的擇師標準
(D)對比行文,如以「古之聖人」對比「今之眾人」、「韓愈從師」對比「時人不從師」、「士大夫」對比「巫、醫、樂師、百工之人」
請判斷下列「師」字的詞性,前後詞性相同者為:
(A)「師」者,所以傳道、受業、解惑也/巫、醫、樂「師」、百工之人
(B)吾「師」道也,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/「師」道之不傳也久矣
(C)愛其子,擇「師」而教之/於其身也則恥「師」焉
(D)惑而不從「師」,其為惑也終不解矣/孔子「師」郯子、萇弘、師襄、老聃
下列對〈師說〉一文的文章結構,敘述正確的選項是:
(A)首段開門見山,點明「道之所存,師之所存」
(B)次段就「學者必有師」的擇師原則,展開論述
(C)以士大夫與百工之人證明「古聖今愚」的結果
(D)以孔子為例,正面提出能者為師,與開端相呼應
下列各組文句中「師」字的詞性前後相同者,共有幾組?
(甲)彼童子之「師」/孔子「師」郯子
(乙)惑而不從「師」/聖人無常「師」
(丙)於其身也則恥「師」焉/猶且從「師」而問焉
(丁)「師」道之不傳也久矣/三人行,則必有我「師」
(戊)聖人無常「師」/巫、醫、樂師、百工之人,不恥相「師」
(己)吾從而「師」之/吾「師」道也,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
(庚)古之學者必有「師」/「師」者,所以傳道、受業、解惑也
(A)二組
(B)三組
(C)四組
(D)五組
〈師說〉一文語氣極富變化,同是慨嘆時人的愚蠢,結尾語氣卻各有不同。下列對於各段結尾語氣之說明,正確的是:
(A)「聖人之所以為聖,愚人之所以為愚,其皆出於此乎」—用推測語氣,說明聖人愚人之差別
(B)「小學而大遺,吾未見其明也」—用反詰語氣,說明小學大遺的愚蠢
(C)「巫、醫、樂師、百工之人,君子不齒,今其智乃反不能及,其可怪也歟」—用判斷語氣,說明其中令人不解之處
(D)「聞道有先後,術業有專攻,如是而已」—用感嘆語氣,說明從師問學之必要
運用對比,可以使說理更加鮮明有力,下列關於〈師說〉一文中對比運用的說明,正確的是:
(A)以「古之聖人」與「今之眾人」作對比,批判古人跟今人的落差在於古時有聖人可以拜師學習
(B)以「士大夫為愛子擇師」而「於其身也則恥師」作對比,說明父母為彌補自己無師可從的缺憾,傾盡全力教育下一代
(C)以「巫、醫、樂師、百工之人」與「士大夫之族」作對比,以顯現士大夫恥學於師的荒謬
(D)以「位卑則足羞」與「官盛則近諛」作對比,反映唐代階級對立的嚴重,期望能藉「從師學習」改變這樣的狀況
從〈師說〉一文可體悟出「三人行,則必有我師」的道理,這句話的意思與下列相近的是:
(A)見賢思齊焉;見不賢而內自省也
(B)三個臭皮匠,勝過一個諸葛亮
(C)三折肱而成良醫
(D)不患人之不己知,患不知人也
在論說文中,作者會提出主張或觀點,稱為「論點」,而「論點」的說服力須建立在與之相關的理由或事實上,便是「論據」。在〈師說〉一文中,「論點」與「論據」的搭配,正確的是
(A)
(B)
(C)
(D)
下列有關〈師說〉一文的說明,錯誤的是:
(A)全文緊扣「道」、「師」立論
(B)首句「古之學者必有師」開門見山,點出主旨,語氣斬釘截鐵
(C)結尾「余嘉其能行古道」,與首句「古之學者必有師」的「古」字首尾呼應
(D)作者以郯子、萇弘、師襄、老聃為例,說明百工之人互相學習的道理
「古之學者必有師。師者,所以傳道、受業、解惑也。人非生而知之者,孰能無惑?惑而不從師,其為惑也終不解矣!」關於這段文句,下列解讀正確的選項是:
(A)由「古之學者必有師」可知唐代從師問學的風氣極盛
(B)「必有師」的「必」字,強調從師問學是不可移易的真理
(C)「人非生而知之者」的「之」字,指的是「古之學者必有師」
(D)由「惑而不從師,其為惑也終不解矣」可知「從師」是「解惑」的結果
Explore all questions with a free accoun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