No student devices needed. Know more
10 questions
下列有關〈鹿港乘桴記〉一文,那個敘述是錯的?
(A)是探索家鄉變遷歷史,並培養鄉土意識和在地情懷連結之文。
(B)作者洪繻,生於清 末,卒於民初,彰化鹿港人。
(C)該篇文章內容提及「開山撫番」將原住民形容成「番」。
(D)作者洪棄生有台灣詩史之稱號。
下列文句中「 」內的注音,前後相同的選項是:
(A)故「黌」序之士相望於道/「鱟」又名馬蹄蟹、蟹兜、夫妻魚
(B)則實民間之輸巨「貲」以供官府之收厚利而已/公辨其聲而目不可開,乃奮臂以指撥「眥」
(C)則割臺後之飛「甍」鱗次數百家燬於丙申兵火者/空笑「夢」
(D)則已「挈」鹿港之首尾而全觀之矣/「鍥」而不舍,金石可鏤
下列改寫自「翻滾海貍」網站上的貼文,其中空缺處填入適當文字,正確選項是:
108學年高中國文課綱審議大會將〈鹿港乘桴記〉列入教育部選文,一時間,洪繻其人其文再度引起關注與熱議。正面評價洪繻的人視之為「 」,負面評價洪繻的人譴責他不過是「 」。但實際上,洪繻是抗日又不是抗日,是親清又不是親清。洪繻的抗日,不是1937年中日戰爭的八年抗戰,而是1895-1945年台灣島上的抗日,抗的是殖民國的不公;洪繻的親清,則有著更弔詭的認同問題,那是感受自己遭文化母國遺棄的哀傷,是懷著「遺棄母國」的憤慨,同時也是「與其作外國番,不如作中國番」的無奈──從「中國番」到「外國番」,洪棄生歷經雙重流落,成為錯置政權中找不到歸屬的畸零之人。也因此,與其說他抗日,不如說他抗議的是任何統治政權的不公;與其說他親清,不如說他苦澀緬懷的是想像中的「 」
(A)台灣英雄/跳樑小丑/戀母情懷
(B)抗日英雄/親清腐儒/精神原鄉
(C)民族英雄/食古不化/鏡花水月
(D)末路英雄/膠柱鼓瑟/抱殘守缺
下文所描寫的西螺柑特質,理解正確的選項是:圍爐飲酒,對燭讀書。熱腸之際,燥吻之餘。嗽 其清津,醉意能醒;吮其玉液,夢慵亦舒。幾回寒味,醰醲流甘之後;一座冷香,繚繞擘瓣之初。( 洪 繻〈 西 螺 柑 賦 〉 )(106指考)
(A)驅寒生暖,宜共品嘗
(B)清熱醒酒,足資入藥
(C)滋味清芳,沁人心脾
(D)可製佳釀,吟詠助興
洪繻於台灣割讓後,以滿清遺民終其生。復堅不剪辮,拒著洋服;既而日人強去其辮,遂披散長髮,著寬博大褂,手搖蒲扇,從容過市;見者目為怪誕,而不知其苦悶。下列兩首七言絕句,正是他表達內心痛苦的創作。其中空缺處依序填上適當的字詞,正確的選項是:
(甲)我生跼蹐何不□,垂老乃為斷髮民,披髮欲向中華去,海天水黑波□□。
(乙)長嘆無天可避□,中華遠海總蒙塵,本為海島埋頭客,更變□□披髮人。
(A)哀/淋淋/日/瘋狂
(B)行/霖霖/去/箕山
(C)去/潾潾/居/潁水
(D)辰/粼粼/秦/伊川
鹿港秀才洪攀桂,割臺後仿劉向「更生」之例,取《漢書.終軍傳》「棄繻生」之說,改名繻,字棄生,從此絕意仕進,不再赴科考,潛心於詩文,日本官府仰其聲名,屢次徵聘,皆不就,以遺民之身終其生。綜觀洪棄生的表現,其心態是:
(A)與時推移無奈何
(B)棄筆從戎執干戈
(C)進退維谷轉順應
(D)憤時遯世不帝日
下列節錄自洪繻〈鹿港乘桴記〉的文句,最能表現作者「不屑」情懷的選項是:
(A)故黌序之士相望於道
(B)非猶夫以學校聚奴隸者也
(C)海關之吏猛於虎豹
(D)今猶瓦礫成邱,荒涼慘目也
下表呈現鹿港清治時期到日治後的居住人口數量變化,同時反映出鹿港貿易狀況的興衰。
請根據〈鹿港乘桴記〉及下表,選出解讀正確的選項:
(A)「來去如龍,貨舶相望」的鼎盛時期最有可能出現在 1850 年~1872 年間
(B)「綑載之往來,皆以竹筏運赴大艑矣」的景象可能出現在 1895 年前
(C) 1895 年進入日治時期後,由於日人積極治理,後續數值應會明顯上升
(D)「屈指盛時所號萬家邑者,今裁三千家而已」是 1872 年到 1895 年間鹿港的寫照。
小仁想了解更多與鹿港相關的文學作品,所以上網搜尋時,找到李昂《殺夫》這本小說
。請閱讀以下引文後,選出最符合文意的正確選項:
陳林市謀殺親夫這件事,在鹿城喧嚷了許久。儘管報紙與辦案人員強調奸夫指使,整
個鹿城卻私下傳言,是林市的阿母回來報復的一段冤孽。
林市的祖父,在鹿城原有一點資產,還是教私塾的「讀書人」,到林市父親這一代,由
於染上肺結核,不適躬耕,以致把一點田產看病吃藥花費殆盡,留下九歲的林市與還不到
三十歲的林市母親。寡母孤兒,加上孤兒不是個傳宗接代的兒子,林市的叔叔以未亡人一
定會改嫁為由,侵佔了林市和阿母最後的一間瓦屋。
母女倆白天流落街頭,撿破爛,做點零工為生,晚上則潛回林家的祠堂過夜。雖說是
祠堂,也不過是一幢殘破的合院,當年林家這一族興旺時興蓋的,原相當具規模,殘舊後,
可以拿得走的材料,早到林家其它的房子上。甚至住這祠堂,林家都有人抗議,但看林市
阿母許久不曾有所謂敗壞門風的舉動,林氏族人也以幫助寡母孤兒為由,讓母女倆住下。
風波起在有年冬天,是個打仗的年頭,誰打誰對一般小老百姓並不重要,造成影響的
是兵荒馬亂田裡收成不好,還不時有散兵餘勇流入小鄉鎮。林市與阿母沒得零工做,大半
處在飢餓邊緣。
近除夕的一個冬夜,天是幾年難見的澈骨冰寒,卻有一輪炫亮異常的大滿月。林市到
鄰近小土丘上拾一點樹枝回來當柴燒,冬天的黃昏特別短,一晃眼,就是個荒涼的夜,近
海的鹿城還漫天刮起尖硬的海風,聒噪呼嚕的響遍大街小巷。
(A) 文中稱林市母親為「未亡人」,指其丈夫雖然未亡,但因染重病,活著卻未能善盡父職,林市與母親只能共同撐起家計,形同孤兒寡母。
(B) 小說的背景設定在戰爭年代,兵荒馬亂之際,老百姓的生計受到影響,林氏家族原本興盛,後因家中人丁紛紛從軍而逐漸沒落。
(C) 小說描寫「近海的鹿城還漫天刮起尖硬的海風,聒噪呼嚕的響遍大街小巷。」點出鹿港因商業經濟逐漸沒落,喪失港口功能,造成人口外流的蕭瑟淒涼。
(D)小說末兩段所描寫的季節,和唐詩孟郊<洛橋晚望>:「天津橋下冰初結,洛陽陌上人行絕。榆柳蕭疏樓閣閒,月明直見嵩山雪。」相同。
「乘桴」一詞出自《論語》,原文記載如下:「子曰:『道不行,乘桴浮於海。從我者其由
與?』子路聞之喜。子曰:『由也好勇過我,無所取材。』」以下分析何者錯誤?
(A)孔子所謂的「道」,乃指儒家治國的理想仁政。
(B)「桴」為用木、竹編排成的木筏或竹筏,為渡海之舟船。古代用以指舟船的還有「扁舟」、「一葦」、「舸」、「蘭舟」、「舴艋」等詞彙。
(C)「乘桴浮海」一詞意指乘著小木筏漂流到遠方去,後用以比喻遠離塵世而隱居。
(D)孔子傷嘆大道不行,暗有歸隱之意,子路聽聞後喜形於色,孔子見他表露真情,讚揚他性格勇敢、善於裁度事理
Explore all questions with a free account